主题分类
  • 默认排序
  • 热度排序
  • 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现场教学

    •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因为这里经常浓雾弥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扼守从湖南酃县、江西宁冈方向来犯之敌。1928年夏,红军在这里修筑了三个工事和一个瞭望哨。右边的两个工事用以阻击江西宁冈方向来的敌人;左边的一个工事用以阻击湖南方向来的敌人;山顶上的瞭望哨便于监视敌人。还在原来一家客栈的遗址上建造了一栋红军营房,布兵驻守。    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敌军调集重兵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反“会剿”之初,因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红军主力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据地内部兵力空虚。8月30日,敌军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守山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营长陈毅安的指挥下,凭险抵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率领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词。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红四军哨口营房和黄洋界哨口工事被毁。后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复。1965年,修造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1977年增建一横碑,上面刻着毛泽东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全文。
  • 茅坪八角楼现场教学

    •  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德在八角楼的住房    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一道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他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朱德还亲自上前线,指挥了七溪岭、五斗江、坳头垅等战斗,领导边界军民粉碎敌人的多次军事进攻。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沉着勇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在边界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茨坪北面、山体如一座罗汉大佛像、林木葱郁的北岩峰落成,坐北朝南,占地26.68公顷。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    纪念堂    纪念堂由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组成。纪念堂大门正上方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题词,是彭真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纪念堂题写的。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贴金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全国死难烈士题写的。下面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缅怀先烈敬献的花圈以及社会各界敬献的花篮。正面玻璃柜中,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    左侧陈列室展览的是75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建国后去世的先辈的遗像及生平简介。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逝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的遗像,共78位。    吊唁大厅的四周墙面由黑色大理石镶成,显得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这里有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边的7个县市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在吊唁大厅特为他们立了一块汉白玉的无名英雄纪念碑。    忠魂堂内安放有5位老红军战士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    碑林    井冈山碑林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整体建筑造型别具一格。“井冈山碑林”5个大字,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顺山而上,一共陈列有140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个部分内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是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赞颂井冈山的题词。碑林的碑石全都是江西玉山县的上等石料罗纹石,整个碑林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    纪念碑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1200平方米。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含意为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突出“山”的形状,象征着井冈山;它远看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纪念碑于1997年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是邓小平1984年在北京题写的。碑座上有三组反映井冈山艰苦卓绝斗争的汉白玉浮雕,正面一组的主题是“荟萃井冈”,展示了井冈山红军会师的情景;东面一组的主题是“红色割据”;西面一组的主题是“浴血罗霄”。纪念碑的前沿还摆放了一尊“母亲”塑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雕塑园    井冈山雕塑园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占地30亩。园名是井冈山老红军萧克上将题写的。园内共安放了19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井冈山前委、军委、特委三部分主要领导人和当时著名人物的雕像,分别采用青铜、汉白玉、花岗岩等材料塑造。雕塑园的左右两侧是袁文才、王佐的雕像,就像当年他们俩山上、山下遥相呼应把守井冈山一样;园内中心圈放置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4位井冈山根据地创始人的雕像。这些雕塑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潘鹤、叶毓山、程允贤等人设计创作。整座雕塑园集井冈山斗争时期领导人、名人于一山,集名家之作于一山,展现了这些伟人在井冈山时期的风采英姿。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场教学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的全面展示、宣传、研究井冈山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的革命史类博物馆,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1959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2004年,中央决定在井冈山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以在原址重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主,并对11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维修保护。2005年9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落成剪彩。2008年5月18日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自1959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在征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物、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宣传、教育实践,先后编制过五十多个陈列方案,进行过大小十多次的修改。特别是“一号工程”建成以后,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综合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基本陈列。这个陈列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形式生动,能够准确地向广大观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围绕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丰富内容,布置了多个专题陈列、旧居旧址的原状陈列、辅助陈列等。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基本陈列分5个展室。新馆基本展厅共展出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张,艺术品30多件。与旧馆相比,新增150多件文物,200多幅图片资料,60余条文献资料和20多件雕塑、油画及国画美术作品。陈展方式上,追求与建筑风格和环境气氛的统一协调,力求通过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采用大框架、立体版面,集中形象地宣传、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除传统的陈展手段外,还增加了19处融展陈、造型艺术与声光电、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场景。
  • 三湾改编旧址群和纪念馆现场教学

    •  三湾改编旧址群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群主要包括三湾毛泽东旧居、士兵委员会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枫树坪、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碑等。    三湾毛泽东旧居原名“协盛和”杂货铺,坐南朝北,分前后两栋,前为店铺后为仓库,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前栋为砖木结构,一进一厅四间,由四只檐柱搭成简易穿斗抬梁木架形成前檐(凉棚)。室内按原状进行了复原陈列,左边上房为毛泽东在三湾时的住室,厅堂陈列了当时召开前敌委员会的场景。同时,两边柜台也恢复了货铺的原状。    士兵委员会旧址原名“泰和祥”杂货铺,座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31.3平方米,为一进两厅干打垒结构,前有四根立柱搭成简易的抬梁穿斗式前檐(凉棚),旧址内进行了复原陈列。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原名“钟家祠”,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284.27平方米,二进二厅,中有天井,前有廊檐,两脊筑有五岳朝天封火墙,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筑。    枫树坪又名社官坪,是三湾村村头一块平坦的开阔地,面积约为450平方米。由一棵大樟树、两棵枫树组成,三棵树紧连一块。其中樟树高大茂盛,树冠约有150平方米,树下立有一尊老红军李立捐赠的毛泽东铜像。2012年,南京军区在枫树坪旁捐赠了三湾改编主题雕塑。    2003年,永新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三湾改编纪念馆进行改扩建。该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3平方米,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再次对纪念馆进行陈列改版,改版后的陈列面积达1500平方米,分“历史转折、始创新型人民军队”、“三湾改编、确定党指挥枪原则”、“精髓传承、构筑政治建军格局”、“军魂永驻、铸就不朽红色丰碑”共四个部分展出,通过图片、实物、雕塑、场景、蜡像以及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三湾改编的全部内容、重要作用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小井红军医院现场教学

    •  小井红军医院位于井冈山市茨坪西北面约6公里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一起搬迁过来。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医院院长曹嵘,党代表肖光球,党总支书记曾志,医务室主任段致忠。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人在多次进攻不得手的情况下,买通了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过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在医院养伤的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共130多人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军手中并惨遭杀害,红光医院也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修复后的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湾改编旧址群和纪念馆现场教学

    •  三湾改编旧址群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群主要包括三湾毛泽东旧居、士兵委员会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枫树坪、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碑等。    三湾毛泽东旧居原名“协盛和”杂货铺,坐南朝北,分前后两栋,前为店铺后为仓库,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前栋为砖木结构,一进一厅四间,由四只檐柱搭成简易穿斗抬梁木架形成前檐(凉棚)。室内按原状进行了复原陈列,左边上房为毛泽东在三湾时的住室,厅堂陈列了当时召开前敌委员会的场景。同时,两边柜台也恢复了货铺的原状。    士兵委员会旧址原名“泰和祥”杂货铺,座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31.3平方米,为一进两厅干打垒结构,前有四根立柱搭成简易的抬梁穿斗式前檐(凉棚),旧址内进行了复原陈列。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原名“钟家祠”,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284.27平方米,二进二厅,中有天井,前有廊檐,两脊筑有五岳朝天封火墙,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筑。    枫树坪又名社官坪,是三湾村村头一块平坦的开阔地,面积约为450平方米。由一棵大樟树、两棵枫树组成,三棵树紧连一块。其中樟树高大茂盛,树冠约有150平方米,树下立有一尊老红军李立捐赠的毛泽东铜像。2012年,南京军区在枫树坪旁捐赠了三湾改编主题雕塑。    2003年,永新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三湾改编纪念馆进行改扩建。该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3平方米,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再次对纪念馆进行陈列改版,改版后的陈列面积达1500平方米,分“历史转折、始创新型人民军队”、“三湾改编、确定党指挥枪原则”、“精髓传承、构筑政治建军格局”、“军魂永驻、铸就不朽红色丰碑”共四个部分展出,通过图片、实物、雕塑、场景、蜡像以及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三湾改编的全部内容、重要作用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场教学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的全面展示、宣传、研究井冈山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的革命史类博物馆,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1959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2004年,中央决定在井冈山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以在原址重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主,并对11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维修保护。2005年9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落成剪彩。2008年5月18日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自1959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在征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物、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宣传、教育实践,先后编制过五十多个陈列方案,进行过大小十多次的修改。特别是“一号工程”建成以后,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综合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基本陈列。这个陈列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形式生动,能够准确地向广大观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围绕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丰富内容,布置了多个专题陈列、旧居旧址的原状陈列、辅助陈列等。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基本陈列分5个展室。新馆基本展厅共展出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张,艺术品30多件。与旧馆相比,新增150多件文物,200多幅图片资料,60余条文献资料和20多件雕塑、油画及国画美术作品。陈展方式上,追求与建筑风格和环境气氛的统一协调,力求通过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采用大框架、立体版面,集中形象地宣传、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除传统的陈展手段外,还增加了19处融展陈、造型艺术与声光电、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场景。
  • 茅坪八角楼现场教学

    •  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排除“左”、右倾思想的干扰,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德在八角楼的住房    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与毛泽东一道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他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指导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朱德还亲自上前线,指挥了七溪岭、五斗江、坳头垅等战斗,领导边界军民粉碎敌人的多次军事进攻。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沉着勇敢使敌人闻风丧胆,在边界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现场教学

    •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位于井冈山茨坪店上村,与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为同一栋房屋,面积304平方米。    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吕赤任队长。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两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以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根据中央精神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不久,原军官教导队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1928年8月,军官教导队由宁冈茅坪迁至茨坪,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周子昆任副队长。同年冬,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后,根据中共井冈山前委的决定,在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基础上创办了红军第一所正式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校址设在井冈山茨坪的黄竹坳,彭德怀任校长,刘之至、王展程等任教官。    教导队的任务是负责训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员。学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红军战士和班、排长中抽调,二是由各县、区政府派送。训练时间每期约三个月,每期学员150人左右。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政治工作、军事技术,政治课占40%,军事课占60%。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经常来教导队给学员上课。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
推荐讲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