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红色精神

榆林红色教育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美称。榆林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融合彰显着沿黄文化的多元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

  
  榆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
  
  榆林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榆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见证地,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遍地伟人足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榆林居住并开展革命活动。
  
  诞生英雄的土地:这里诞生了杜斌丞、李子洲、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崔田民、阎揆要、王兆相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杰出革命家、军事家,培育了著名民主人士李鼎铭、一代报业宗师张季鸾、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及文学巨匠柳青、路遥等。。
  
  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榆林红色旅游资源遍及全境,特色鲜明,许多资源具有至高性和唯一性。目前全市有红色旅游资源50余处,其中极具开发价值的20余处。 2012年5月,“璀璨2012红色之旅 全国媒体走进幸福榆林”采访活动中,40多家知名媒体,60多名记者走进榆林。在参观采访过程中,记者们深为榆林辉煌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所震撼,并以饱含热情的笔触和多角度的镜头先后发稿300多篇,引爆了榆林红色旅游热。
  
  未来几年,榆林将以“转战陕北”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为龙头,全面实施“一线一馆两园六区”重点项目,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1924年11月,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省立绥德第四师范诞生,之后党组织如雨后春笋在陕北大地纷纷建立。
  
  1927年10月,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成为陕北武装革命的     前奏。
  
  1928年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子洲县南丰寨召开,选举成立了中共陕北特委。
  
  土地革命时期,陕北特委领导广大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特别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全国各大根据地丧失殆尽的不利情况下,陕北革命斗争却如火如荼,不断发展壮大,在逆境中创建出纵横几百里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总后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西北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36年2月,红军从清涧、神木渡过黄河,挥师东征,毛主席在清涧袁家沟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成为千古绝唱。
  
  抗日战争时期,为捍卫边区北大门,王震将军率359旅回师陕北驻防绥德,党中央任命习仲勋同志担任绥德地委书记。随之,边区报社、抗大总校等纷纷迁住绥德。陕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守黄河天堑,保卫和巩固了红色政权和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6年10月,在解放战争最困难时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习仲勋策划领导了轰动西北、影响全国的国民党胡景铎部爱国武装起义--“横山起义”,对促进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更好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从延安出发转战陕北,先后在榆林的清涧、子洲、靖边、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等8个县36个村庄战斗生活近一年时间,与榆林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转战陕北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从最艰苦走向最辉煌的一段伟大历程,是党中央、毛主席领导全党全军英勇奋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关键一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段革命历史及所留下的红色遗迹值得值得人们永久的纪念。近年来,“重走转战陕北路”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亲身体验的新热点。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