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默认排序
  • 热度排序
  • 凤凰山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凤凰山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他是第一代领导人挽救革命成果,进行抗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了解当时抗战历史的主要历史遗址之一。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的所在地,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实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党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实现了第二国共次合作。    2016年12月,凤凰山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市凤凰山脚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又经瓦窑堡(今子长县)、保安(今志丹县),于1937年1月来到延安,就住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指引全国开展抗日战争。    凤凰山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下,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对外开放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和红军总部作战研究室旧址。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以及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许多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    旧址布局    凤凰山革命旧址北边的院子,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洞,是毛泽东同志旧居。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居住。中间的窑洞是会客室,里面陈设木质桌凳,墙上挂有毛泽东和白求恩大夫谈话的照片;西南边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并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网套,东北边的窑洞是书报室,里面有炕,还陈设木质长桌和柜子等。    凤凰山革命旧址南边的院子,是朱德同志旧居。院内有面向东南的三孔石窑洞,是朱德于1937年1月至9月问居住的地方。南边一孔是办公室。中间一孔是会客室,里面陈设木质桌凳,还陈列有朱德当年用过的上了补钉的旧毛毯。北边一孔是朱德的卧室和周恩来同志旧居。1937年初,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后回来时,曾住在这里。    毛泽东同志旧居和朱德同志旧居中间有两个院子,一个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另一个院子是中央机要部门旧址。院内的窑洞、平房依然如故。    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在此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和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洛川会议和六届六中    全会等,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在这里开放供参观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是一处坐西北向东南的院落,院内左边3间房子是机要科,右边4间是厨房,正面是一明两暗3个石窑,左边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报室,右边是办公室和寝室。红军总参谋部在毛泽东旧居的南面,院中正面有3孔石窑,参谋长刘伯承和滕代远、萧劲光等曾在这里居住过。右边有隔扇门的大房子,是作战研究室。在院子的西北角有几间刀把形的房子,是机要科办公室。朱德、周恩来旧居位于总参谋部的斜对面,有3孔石窑和10间小青瓦房,其中正面的3孔窑洞当年由朱德和周恩来合住。    中共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苏区党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做了充分准备。    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还会见了白求恩、卫立煌等许多中外人士。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延安旧城受到严重毁坏。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景点    历代以来凤凰山一直是驻兵扎寨之地。山上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的遗址,城池规模庞大,保留较为完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长征的艰辛,达到了凤凰山,驻扎此处,才使得革命继续下去。凤凰山遗址古老,位置险要,抗战时期领导人居住和工作的历史使得凤凰山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 南梁革命纪念馆现场教学

    •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纪念馆由门楼、牌坊、纪念碑、展馆、浮雕、政府旧址、清音楼等部分组成。    地理位置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为了纪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游击活动、在此建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而修建的。    南梁,位于庆阳市东北部华池县的东端,东北与陕西的吴起县、志丹县接壤,处在陕甘交界的桥山山脉北段的子午岭天然森林区。    荔园堡古城曾是北宋抵御西夏南侵的前沿边哨,城名由宋英宗钦赐,这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建筑是纪念馆的馆门。    名称由来    南梁因南梁堡而得名,南梁堡是清末民众为御匪而筑的土堡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展游击活动并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是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驻地。    展馆简介    南梁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62.22亩,其中展陈面积6246平方米。    纪念馆大门左侧竖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大门里正对面是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牌坊正中刻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牌坊后面是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 [2]    整个建筑群分四组。第一组为门洞,门洞上有凉亭,进洞有石牌坊门。第二组为碑亭、纪念碑和群雕,碑高达34.117米,碑身正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    区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3个革命文物展览室,里边分别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    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汪锋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纪念碑后是立体群雕,高4米。第三组是清音楼,恢复原荔园戏楼,并增建了一座凉亭。第四组为展厅,分三部分陈列,第一部分是南梁革命烈士简介及画像;第二部分陈列着革命文物及南梁革命史;第三部分陈列领导题词。 南梁革命纪念馆是纪念革命前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室分东、西、北三部分。西展室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刘志丹、谢子长等烈士的题词以及烈士们的生平简介和武器、马鞍等71件实物。    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南梁革命纪念馆周围遍布各类红色遗迹,主要有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寨子湾刘志丹、习仲勋旧居、抗大七分校旧址、列宁小学旧址等。    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到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先后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陕甘边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在远离党中央,远离革命中心的情况下创建的,是在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沦陷,党中央和各路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时,中国共产党现存保存完整的一块根据地。党史上称它为:国内二次革命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为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庆阳市的合水、庆城、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    主要景点    英雄群雕。反映边区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群雕的主要艺术形象是以军委主席刘志丹、政府主席习仲勋、边区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的创始人张景文为原型创作的,反映了边区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蓬勃发展。    清音楼。原是荔园堡古城内的戏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这里召开,清音楼当时设为庆祝大会的主席台。刘志丹在这里代表边区群众向政府主席习仲勋颁发了政府印章,也在这里检阅了由红二十六军、游击队、赤卫队等三千五百多人组成的阅兵队伍。所以清音楼也被后人成为是“阅兵楼”。    关帝庙。1934年11月4日到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和政府领导成员。门楣上横刻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政府主席习仲勋亲笔题写的。    历史意义    南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为后来的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南梁,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这里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过历史性的辉煌。硝烟已去,尘埃落定,留给这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印记。
  • 瓦窑堡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城内下河滩小东门,为一排五孔砖窑。1935年12月下旬在此召开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瓦窑堡城内天主堂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根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016年12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背景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在瓦窑堡城内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内召开,院内共有砖窑5孔,坐西向东,北起第3孔窑洞为会议室。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有13人,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日程:    17日,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20日,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23日,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25日,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会议在讨论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时,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并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如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白军政策、富农政策、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政策、华侨政策,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及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主要展览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旧址现存20余了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当时红大分3个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窑堡。旧址现有砖窑5孔,分为两个教室。毛泽东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后排4孔窑内,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毛泽东的住处;一处位于城内下河滩,院内共有砖窑5孔,是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的住处。    瓦堡历史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中央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    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    获得荣誉    1988年1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陕甘宁区经典景区。    2009年被列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示范单位。现在是国防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 宝塔山现场教学

    •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简介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    总体概况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景区介绍    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    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门、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 喻名“平安钟”、“太平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山上还修建了休闲观光设施和风味小吃,游人在游览之余还可。装饰了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恍若仙境,映照得山城延安更加秀美壮丽。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观圣地全貌。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占地面积三十六公顷,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署的好去处。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而闻名于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线,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迁。    宝塔山上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宝塔外,尚有宋代摩崖石刻、明代大铁钟、清代“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范公井、烽火台、古城墙及望寇台等文物古迹,还有日本工农党校旧址,古今名人诗词碑刻等景观。    地址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    相关传说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 吴起镇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吴起镇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城内。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在吴起县胜利山彻底击退了国民党追兵,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    吴起镇革命旧址包括吴起革命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2016年12月,吴起镇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吴起镇革命旧址,位于吴起县吴旗镇城内砚洼山南麓。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旗(当时称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吴旗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旧址详介    1966年12月“毛主席革命旧居纪念馆”建成,1967年改称“吴旗镇革命旧址纪念馆”,1976年正式更名为“吴旗革命纪念馆”。近年来,该县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旧址进行扩建、修缮,目前该馆共占地2980平方米,拥有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革命旧址12处,珍藏各类文物1995件。    吴起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旧居位于吴旗镇砚洼山麓,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5孔土窑洞列成排。9孔接石口土窑洞和1排4孔石窑洞,共13孔。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1座。这里现有旧址窑洞18孔,马棚3间,平房9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刘少奇、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分别在这些窑洞住过。    历史背景    吴起镇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城内。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经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22日中央政治忆在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决策。随后,同西北红军及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村会师。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从此,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和张闻天旧居等。旧居位于吴旗镇砚洼山麓,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5孔土窑洞列成一排。北院为一排9孔接石口土窑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1座。建国后,1966年和1985年人民政府对旧十进行大规模维修。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经过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电报还要彭德怀于次日到吴起镇商讨行动方针,第二、第三纵队交叶剑英、邓发指挥。    10月20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陕北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袭逢春等同志的汇报,了解到西北苏区错误肃反的严重形势,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当天,毛泽东还同彭德怀等研究了敌情。毛泽东指示,打退追敌,不要反敌人带进根据地。21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线设伏,全歼敌人三十五师骑兵团,击溃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这就是著名的吴旗镇“切尾巴”战役。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场战役。共俘敌六七百人,缴获战马1000余匹。    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从此,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旗镇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旧居等。旧居位于吴旗镇砚洼山麓,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5孔土窑洞列成一排。9孔接石口土窑洞和1排4孔石窑洞,共13孔。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1座。建国后,1966年和1985年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大规模维修。
  • “四·八”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为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2016年12月,“四·八”烈士陵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王若飞同志自重庆经西安返回延安。1946年4月8日上午,飞机自重庆飞抵西安后,预告准时到达延安。1946年4月8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林伯渠同志等,都陆续到达东关机场迎候。秦邦宪(博古)同志的爱人张越霞,带着侄儿也来到了机场。人们在蒙蒙细雨中急切地等待着。1946年4月8日下午约2时许,隐约传来飞机的引擎声。欢迎人群的脸上立刻泛起了欣慰的笑容。然而,那高空的飞机声响不多久,又自近而远,渐渐地连声音也听不到了。疑惑、焦虑与不安,笼罩着机场上每个人的心。但人们还是怀着希望,等候在细雨中。直到1946年4月8日下午4点多钟,才慢慢散去。    毛主席回到王家坪,在桃园路口踱来踱去,不时地凝视着雾岭云空。朱总司令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毛主席身边,和主席一起分析、估计着种种可能。1946年4月8日下午5时许,西安方面回复延安:该飞机未曾返航。终于,1946年4月11日,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延安:飞机在飞经山西兴县南海拔2000米的黑茶山时撞山失事。    失事飞机是一架由由4名美军机组人员驾驶的美式运输机。飞机上不仅乘坐着中共高层领导王若飞、秦邦宪,还乘坐着刚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夫人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2岁的幼子阿九。同机的还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13人。飞机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修建历史    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烈士们被安葬于延安东关机场西北角。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并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陵园遭到了破坏,次年边区政府修复。    1957年,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迁往王家坪。    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的李家洼现址。    1992年5月12日,李铁映同志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情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    1996年,经过扩建整修,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陵园展室进行整修布展,并对外开放。    “四·八”烈士陵园地址    “四八”烈士陵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陵园建筑两侧对称,建筑风格古朴肃穆。走进陵园,一排青石台阶径直通往山腰烈士墓地,一座汉白玉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安葬烈士    “四八”烈士陵园的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信仰坚定,一心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家。    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烈士墓台的核心地位。王若飞,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王运生,自幼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7年5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毛泽东主席冒着极大的风险,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之一,积极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43天的谈判,周恩来和王若飞代表我党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毛主席返回延安以后,王若飞、秦邦宪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于1946年初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展开了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叶挺烈士墓位于墓台首排。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5年。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愤慨与抗议。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安葬在“四八”烈士墓台首排的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46年,作为政协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中共代表到重庆谈判。殉难时年仅39岁。    “四八”烈士之一邓发,也安葬在墓台首排。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35年1月,邓发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邓发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当年,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就是由邓发从国民党统治区西安接到陕北苏区的。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5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1946年1月,邓发作为中国解放区职工代表在巴黎参加了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后途经重庆,与王若飞等同机返回延安。值得一提的是,邓发回国前,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赠送给毛泽东一幅油画,托他带到延安面呈毛泽东。为不负所托,邓发将油画精心包裹,形影不离。孰料遭到空难,那幅毕加索的画作,也随之灰飞烟灭。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署名文章《“四八”烈士永垂不朽》,其中字字真情:“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你为中国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同时也是为世界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建立了光辉的成绩。但是这成就刚刚开始,你竟一去不返!”    陵园藏品    保存有叶挺将军遇难时所乘飞机的残骸——发动机架,是当年处理善后工作的同志,用牛车将飞机残骸从兴县黑茶山运到山西临县林家坪的。    题词纪念    挽联题词    “四八”空难,使各根据地军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46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    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林伯渠挽词:“革命事业未竟全功,岂得安心含笑去;协议实施正需努力,那堪奇祸白天来。”    纪念活动    1996年4月8日,“四八”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近百名烈士子女、亲属及延安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延安各界数万群众,隆重集会悼念先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敬献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等参加纪念活动。叶挺之子叶正大、秦邦宪之子秦刚、邓发之子邓北生、许光达之子许延滨等在烈士墓前深情地说,我们是延安的孩子,我们生在延安,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继承父辈遗志,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以此告慰长眠在黄土地上的英烈们。    2006年4月8日,叶正大再次祭扫陵园,并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揭牌。    2013年5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先后来到这里,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祭奠先烈英灵。随后,总后军师职干部理论轮训班的学员们冒雨来到这里,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旅游    “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寝地。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持单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10月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陵园管理处主任刘云芳告诉我们,“四八”烈士陵园充分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主体功能,积极配合社会各界来园开展纪念活动。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 梁家河现场教学

    •  梁家河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2015年9月底,延延高速将全面建成通车,梁家河村口“文安驿”出口也将直通梁家河村,更好的带动全村旅游的发展。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梁家河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故事    简介    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千米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这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设文安县,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县,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县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址。    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合并3个村后,现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知青旧事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    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旧村新貌    4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    村里先后通电、通自来水、柏油路、电话,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以来,梁家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千米,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    近年来,梁家河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到2018年,村两委会正带领全村群众按照“远抓枣果、近抓畜”的思路,大力发展枣、果、畜三项产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梁家河村“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梁家河将建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2015年,梁家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2年,梁家河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    2017年2月2日14时,记者来到梁家河村口,此时有游客或坐电瓶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走,道路边的路灯上挂着火红的灯笼。在12号淤地坝边,很多游人驻足观看路边摆放的展板,并合影留念。知青淤地坝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完工,投劳9600个工作日,动土方2.7万立方米。    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门口的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从桥上穿过,就像穿过灯笼的海洋,让人瞬间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来自延川县的一家三世同堂十五六人在这里照起了全家福。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这一家经常来梁家河村,正月里一大家子凑齐了在这里照全家福,寄托新年的祝福。村委会旁边是梁家河村停车场,停车场旁边建起了一排房子,房子门口摆着很多枣干、小米等陕北特产,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停车场侧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具有陕北特色的碾盘、磨、草垛、谷子等,很多游客在这里合影留念。来自四川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来延安走亲戚,特意来梁家河村看看,以前只是听说,这次来看到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看村容村貌,感觉不虚此行。    在梁家河村,记者了解到,正月里一部分梁家河村民选择外出旅游,也有一部分村民搬进了文安驿镇的居民安居房,所以正月里在梁家河村里过年的村民较往年有所减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与此同时,大批的投资商和企业家看到了“梁家河”的品牌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个小山村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    获得荣誉    “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梁家河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    2019年7月19日,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 瓦窑堡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城内下河滩小东门,为一排五孔砖窑。1935年12月下旬在此召开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瓦窑堡城内天主堂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根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016年12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背景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在瓦窑堡城内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内召开,院内共有砖窑5孔,坐西向东,北起第3孔窑洞为会议室。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有13人,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日程:    17日,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20日,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23日,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25日,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会议在讨论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时,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并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如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白军政策、富农政策、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政策、华侨政策,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及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主要展览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旧址现存20余了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当时红大分3个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窑堡。旧址现有砖窑5孔,分为两个教室。毛泽东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后排4孔窑内,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毛泽东的住处;一处位于城内下河滩,院内共有砖窑5孔,是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的住处。    瓦堡历史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中央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    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    获得荣誉    1988年1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陕甘宁区经典景区。    2009年被列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示范单位。现在是国防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推荐讲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