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默认排序
  • 热度排序
  • 保安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今陕西省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来到志丹后,当地居民主动腾出,供其居住和办公。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朱德、王稼祥、李维汉、林育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一同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保安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活动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方略,发布决定和指示,调整各项政策,使抗日统一战线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二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公之于众,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诬蔑和新闻封锁;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化解了一场内战危机,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开办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培养红军高级指挥员,学员们在石窑、石凳、露天操场这种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着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保安石窑洞是为民族解放铸造钢铁栋梁的红色熔炉。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自1966年1月建馆以来,对外开放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存有旧址石窑洞和房子24孔(间),占地2362平方米,馆藏等级文物24件,1997年又建起了“红都保安”陈列室,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2006年05月25日,保安革命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志丹县城内,193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瓦窑堡,经安塞县境,于7月3日进驻保安(今志丹县),从此,这里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193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保安,于1月13日进驻延安。中共中央在保安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先后发布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致中国国民党书》、《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历史文件。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此外,还开办了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一批我党、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党中央、毛主席在志丹战斗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这里也被誉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保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和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等。毛泽东旧居,系一排5孔石窑,依山开凿,坐东面西,毛泽东办公室为南起第2孔石窑。毛泽东在此签署发布《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哥老会宣言》,并多次会见采访西北苏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此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重要著作,并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自1966年1月建馆以来,对外开放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存有旧址石窑洞和房子24孔(间),占地2362平方米,馆藏等级文物24件,1997年又建起了“红都保安”陈列室,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    2006年05月25日,保安革命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谢子长陵园现场教学

    •  谢子长陵园坐落于子长县城内,1947年被胡宗南部队严重毁坏。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指示重新修建,并定名为子长烈士纪念馆。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    发展历史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7年出生,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写了碑文。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    1922年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指示,利用民团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10月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建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5个支队,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后,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因战伤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有一个模范的革命家庭;父亲谢彪鹏出钱出物支持儿孙们参加革命活动。大哥谢德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定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谢子长牺牲后,为避免敌人下毒手,他带全家进居外边,后因患病无钱医治而死。二哥谢占元,被敌人押进监狱进行严刑拷打,最后惨遭杀害。二侄儿谢福成,在甘泉县下寺湾战斗中英勇牺牲。三侄儿谢绍安,在榆林鱼河堡通过敌人封锁线时阵亡。全家先后有9人被敌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共产党员)。    陵园特征    陵园坐落在(陕北)延安子长县瓦窑堡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陵园四周环绕着白色的砖砌围墙,占地1000多平方米。    20多米宽的铁栅栏大门上,镶着象征革命的红五星和镰刀斧头。门顶横立着“谢子长烈士纪念馆”8个鲜亮的大字。大门两侧,有砖雕蓝底黄字对联:全心全意树立革命旗帜,矢忠智勇堪称人民英雄。 “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门内,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顶是虎殿式建筑,精巧秀美。塔顶和塔身之间有几何图纹,洁净朴素。塔后是宽敞的院子,院中有笔直的砖道。砖道两侧是陈列室。    陈列室后边,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静肃穆。再向后,有7米高的台子。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灵墓。    纪念堂碧瓦红柱,古色古香,内立4块碑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给谢子长烈士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等。    谢子长墓在纪念堂后边。灵堂高大,棺木上覆盖着红色棉被,灵堂挂有谢子长画像。
  • 刘志丹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西北红军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始人之一的刘志丹将军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发展历史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当地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家乡修筑了这座陵园。    1947年,陵园遭到蒋(介石)胡(宗南)反动军队的破坏。陕北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5月拨款重修。“文革”中,志丹陵园再度遭劫,1970年和1973年,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讲话中指出:“刘志丹同志是值得纪念的”、“陕北必须树立刘志丹”。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75年陵园再次进行修葺,1983年,增修了“刘志丹将军革命事迹展室”和党中央领导人的众多题词石碑。    1986年10月2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89年至1990年8月,再度改建陵园,将砖木结构的灵堂厦改为钢盘混凝土结构,敬塑刘志丹将军雕像一尊,高4.5米,以青色花岗岩为料,新砌9.6米的3开间碑坊大门一座。至此志丹陵园始具规模.    1998年,政府多次投资,将原有9间展室扩建为11间,版面由过去的80多块,增加到现有的175块。    2004年,新修陵园广场3600平方米,对陵园内二门和具有纪念意义的长64米,宽3.2米的台阶路进行维修,路面全部采用天然花岗岩板铺设,台阶两侧石栏板石板柱,石料选用山东济南不分化青灰色石料雕刻安装而成。    2008年,改(扩)建刘志丹事迹陈列馆,电子翻书、百米长卷、幻影成像已成为陈列馆的新亮点。新建地沟820米;硬化机关院子1900平方米;新装大门口射灯两组,园内200米主人行道两侧安装22盏亭园路灯,重新更新了展室内容。    2010年,对园区道路、院落、拦板全部更换,新上了花岗岩、大理石,对各亭子、围墙、碑廊顶部全部统一换成了仿古灰色瓦砾,重新油漆彩绘了所有亭子、碑廊,新增将军东征铜像一樽。园内各景点区块均安装了电子监控摄像设备,使陵园的整体面貌、参观效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烈士生平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志丹县(旧称保安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随后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主席、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1936年,同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烈士陵园,陵园由钟敬之设计。烈士灵榇由子长县移迁陵园时,沿途群众纷纷路祭,边区主席林伯渠亲自执绋下葬。    景区印象    刘志丹烈士陵园坐北面南,面积3.3万平方米。整个陵园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庄严肃穆。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江泽民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园内还有造型独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陕甘宁边区图示,并镌刻“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几个大字。    陵园深处是烈士纪念堂和刘志丹将军之墓。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领的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仅在1935的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国民党报云:“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从这些报道中获悉了消息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美国作家斯诺、索尔兹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索尔伯里在其名著《长征一—闻所末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
  • 陕甘宁边区银行现场教学

    •  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上,陕甘宁边区银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经济作用,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有着直接继承的渊源关系,都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银行的历史见证。    因此,陕甘宁边区银行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使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金融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得以一线贯穿,一脉相传。    简介    1937年10月,在西北分行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资本金10万元,总行设在延安,在绥德、三边、陇东、关中设立分行。这是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第一家自己的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以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工作方针,先后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维护了革命根据地货币市场的稳定与统一。    与此同时,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陕甘宁边区银行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金融工作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存款、汇兑业务,积极发放生产和贸易贷款,在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繁荣商业贸易,帮助解决财政困难,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沿革    土地革命时期西北革命根据地就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银行并发行布币、纸币及银元。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更名为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11月进驻瓦窑堡后将长征到陕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并入西北分行。1937年10月1日西北分行奉命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设于延安。下设绥德、关中、三边、陇东四个分行及支行、办事处等分支机构。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与晋绥边区统一为西北解放区后,同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    历任行长    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任行长及任职日期是:    边区银行以贸易公司名义发行的商业流通券    边区银行以贸易公司名义发行的商业流通券    曹菊如—1937年10月1日至1941年3月;    朱理治—1941年3月至1943年1月;    黄亚光—1943年1月至1947年11月。
  •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旧址现场教学

    •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成立于1937年9月。处长周兴。先后任副处长的有许建国(杜理卿)、谭政文、刘海滨、刘秉温、赵苍壁、李启明。旧址位于延安城内绵土沟。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在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防奸反特、刑事侦察、社会治安管理、户政管理、交通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历史背景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5日以原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中的政治保卫局干部为基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政治保卫局,负责西北苏区和红军中的肃反保卫工作。1936年6月,西北政治保卫局随中央迁至保安,1937年1月迁至延安棉土沟,1937年9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负责陕甘宁边区的锄奸保卫肃特工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西北政治保卫局和边区保安处在14年的斗争历程中,为保卫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机关安全,保卫红色政权,锄奸肃特,巩固、扩大陕甘宁边区,解放西北诸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公安、政法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简称“边保”,占地很大,保安处处长周兴,副处长陈泊(又名布鲁)。周恩来戏称周兴“周半城”,就是因为边保的地盘占了延安半个城。    下设单位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旧址位于延安城内绵土沟。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成立于1937年9月。处长周兴。先后任副处长的有许建国(杜理卿)、谭政文、刘海滨、刘秉温、赵苍壁、李启明。    边区保安处成立后,即驻绵土沟,当时,保安处分设一科、二科。1938年起分设秘书处(下设一科、二科、总务科)、保卫部、检查部。1939年增设政治处、教育科、看守所。1941年下设秘书处(内设一科、二科、三科、四科、警卫队、卫生所、通讯编委会)、保安部(内设一科、二科、三科、四科、内勤室)、检查部(内设一科、二科)、地方部(内设干部科、教育科、警政学校)。并设立了4个检查站。1942年初,保安处实行精兵简政,下设一科、二科、三科、办公室和警政学校。1943年又改设办公室、一局、二局。同年6月,将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移交保安处领导。    历史发展    1945年,保安处下设秘书室、第一科(情报科)、第二科(侦察科)、第三科(预审科)、干部科、治安科、总务科。    1947年3月,保安处改编为七大队,下设3个中队,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1948年4月底返回延安。同时,恢复保安处,下设秘书室、总务科和一科、二科、三科、四科、五科。    1949年3月,边区保安处改为陕甘宁边区公安厅,厅长周兴(已调中央工作),代厅长陈养山,副厅长赵苍壁、李启明。下设秘书室、总务科和一科、二科、三科、四科、五科。同年6月,边区公安厅随边区政府机关迁驻西安。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工作,边区公安厅也随之结束工作。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在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防奸反特、刑事侦察、社会治安管理、户政管理、交通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保安处还狠抓队伍建设和干警教育,保证了边区保安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维护边区的社会秩序,推进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    边区保安处旧址现存部分土窑洞和石窑洞。2002年7月3日,公安部领导参加了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旧址维修暨全国公安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授牌仪式。边区保安处旧址维修进入实施阶段。
  • “四·八”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为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2016年12月,“四·八”烈士陵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王若飞同志自重庆经西安返回延安。1946年4月8日上午,飞机自重庆飞抵西安后,预告准时到达延安。1946年4月8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林伯渠同志等,都陆续到达东关机场迎候。秦邦宪(博古)同志的爱人张越霞,带着侄儿也来到了机场。人们在蒙蒙细雨中急切地等待着。1946年4月8日下午约2时许,隐约传来飞机的引擎声。欢迎人群的脸上立刻泛起了欣慰的笑容。然而,那高空的飞机声响不多久,又自近而远,渐渐地连声音也听不到了。疑惑、焦虑与不安,笼罩着机场上每个人的心。但人们还是怀着希望,等候在细雨中。直到1946年4月8日下午4点多钟,才慢慢散去。    毛主席回到王家坪,在桃园路口踱来踱去,不时地凝视着雾岭云空。朱总司令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毛主席身边,和主席一起分析、估计着种种可能。1946年4月8日下午5时许,西安方面回复延安:该飞机未曾返航。终于,1946年4月11日,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延安:飞机在飞经山西兴县南海拔2000米的黑茶山时撞山失事。    失事飞机是一架由由4名美军机组人员驾驶的美式运输机。飞机上不仅乘坐着中共高层领导王若飞、秦邦宪,还乘坐着刚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夫人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2岁的幼子阿九。同机的还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13人。飞机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修建历史    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烈士们被安葬于延安东关机场西北角。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并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陵园遭到了破坏,次年边区政府修复。    1957年,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迁往王家坪。    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的李家洼现址。    1992年5月12日,李铁映同志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情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    1996年,经过扩建整修,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陵园展室进行整修布展,并对外开放。    “四·八”烈士陵园地址    “四八”烈士陵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陵园建筑两侧对称,建筑风格古朴肃穆。走进陵园,一排青石台阶径直通往山腰烈士墓地,一座汉白玉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安葬烈士    “四八”烈士陵园的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信仰坚定,一心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家。    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烈士墓台的核心地位。王若飞,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王运生,自幼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7年5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毛泽东主席冒着极大的风险,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之一,积极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43天的谈判,周恩来和王若飞代表我党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毛主席返回延安以后,王若飞、秦邦宪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于1946年初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展开了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叶挺烈士墓位于墓台首排。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5年。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愤慨与抗议。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安葬在“四八”烈士墓台首排的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46年,作为政协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中共代表到重庆谈判。殉难时年仅39岁。    “四八”烈士之一邓发,也安葬在墓台首排。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35年1月,邓发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邓发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当年,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就是由邓发从国民党统治区西安接到陕北苏区的。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5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1946年1月,邓发作为中国解放区职工代表在巴黎参加了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后途经重庆,与王若飞等同机返回延安。值得一提的是,邓发回国前,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赠送给毛泽东一幅油画,托他带到延安面呈毛泽东。为不负所托,邓发将油画精心包裹,形影不离。孰料遭到空难,那幅毕加索的画作,也随之灰飞烟灭。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署名文章《“四八”烈士永垂不朽》,其中字字真情:“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你为中国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同时也是为世界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建立了光辉的成绩。但是这成就刚刚开始,你竟一去不返!”    陵园藏品    保存有叶挺将军遇难时所乘飞机的残骸——发动机架,是当年处理善后工作的同志,用牛车将飞机残骸从兴县黑茶山运到山西临县林家坪的。    题词纪念    挽联题词    “四八”空难,使各根据地军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46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    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林伯渠挽词:“革命事业未竟全功,岂得安心含笑去;协议实施正需努力,那堪奇祸白天来。”    纪念活动    1996年4月8日,“四八”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近百名烈士子女、亲属及延安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延安各界数万群众,隆重集会悼念先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敬献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等参加纪念活动。叶挺之子叶正大、秦邦宪之子秦刚、邓发之子邓北生、许光达之子许延滨等在烈士墓前深情地说,我们是延安的孩子,我们生在延安,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继承父辈遗志,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以此告慰长眠在黄土地上的英烈们。    2006年4月8日,叶正大再次祭扫陵园,并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揭牌。    2013年5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先后来到这里,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祭奠先烈英灵。随后,总后军师职干部理论轮训班的学员们冒雨来到这里,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旅游    “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寝地。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持单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10月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陵园管理处主任刘云芳告诉我们,“四八”烈士陵园充分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主体功能,积极配合社会各界来园开展纪念活动。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 梁家河现场教学

    •  梁家河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2015年9月底,延延高速将全面建成通车,梁家河村口“文安驿”出口也将直通梁家河村,更好的带动全村旅游的发展。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梁家河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故事    简介    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千米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这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设文安县,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县,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县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址。    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合并3个村后,现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知青旧事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    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旧村新貌    4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    村里先后通电、通自来水、柏油路、电话,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以来,梁家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千米,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    近年来,梁家河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到2018年,村两委会正带领全村群众按照“远抓枣果、近抓畜”的思路,大力发展枣、果、畜三项产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梁家河村“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梁家河将建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2015年,梁家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2年,梁家河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    2017年2月2日14时,记者来到梁家河村口,此时有游客或坐电瓶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走,道路边的路灯上挂着火红的灯笼。在12号淤地坝边,很多游人驻足观看路边摆放的展板,并合影留念。知青淤地坝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完工,投劳9600个工作日,动土方2.7万立方米。    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门口的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从桥上穿过,就像穿过灯笼的海洋,让人瞬间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来自延川县的一家三世同堂十五六人在这里照起了全家福。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这一家经常来梁家河村,正月里一大家子凑齐了在这里照全家福,寄托新年的祝福。村委会旁边是梁家河村停车场,停车场旁边建起了一排房子,房子门口摆着很多枣干、小米等陕北特产,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停车场侧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具有陕北特色的碾盘、磨、草垛、谷子等,很多游客在这里合影留念。来自四川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来延安走亲戚,特意来梁家河村看看,以前只是听说,这次来看到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看村容村貌,感觉不虚此行。    在梁家河村,记者了解到,正月里一部分梁家河村民选择外出旅游,也有一部分村民搬进了文安驿镇的居民安居房,所以正月里在梁家河村里过年的村民较往年有所减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与此同时,大批的投资商和企业家看到了“梁家河”的品牌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个小山村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    获得荣誉    “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梁家河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    2019年7月19日,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 瓦窑堡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城内下河滩小东门,为一排五孔砖窑。1935年12月下旬在此召开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瓦窑堡城内天主堂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根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016年12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背景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在瓦窑堡城内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内召开,院内共有砖窑5孔,坐西向东,北起第3孔窑洞为会议室。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有13人,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日程:    17日,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20日,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23日,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25日,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会议在讨论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时,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并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如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白军政策、富农政策、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政策、华侨政策,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及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主要展览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旧址现存20余了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当时红大分3个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窑堡。旧址现有砖窑5孔,分为两个教室。毛泽东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后排4孔窑内,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毛泽东的住处;一处位于城内下河滩,院内共有砖窑5孔,是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的住处。    瓦堡历史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中央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    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    获得荣誉    1988年1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陕甘宁区经典景区。    2009年被列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示范单位。现在是国防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推荐讲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