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默认排序
  • 热度排序
  • 陕甘边陈家坡会议旧址现场教学

    •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北方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宣传照金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充分发挥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特此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修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1993年5月,陕西省委在照金镇隆重举行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决定在照金镇修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993年春,馆址临时设在照金镇文化站院内。1996年,动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2003年重新选址改建,2004年4月开馆。2012年,更名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2012年8月纪念馆在原馆基础上动工扩建,2013年8月建成,同年9月重新开放运行。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为主线,再现了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突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在根据地创建历程中,形成的“照金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激励了一代代照金人奋勇向前,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时代贡献。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厅共有两层。一层为序厅、主展厅,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为主线,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文物和各种现代的展陈技术,八个单元再现了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突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指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二层为陕甘边革命英雄纪念展区及主题油画展区,开设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百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专题展区;15幅油画以重大的革命事件为主题,用艺术的手法呈现了历史场景。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综合教学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点,被确定为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并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及院校确定为教育教学基地。截止2018年底,与65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    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2012年8月,纪念碑与整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设施统一规划建设,2013年8月建成,9月在纪念碑前举办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    纪念碑依托山势,立于山顶,从纪念馆二层拾级而上213个台阶,可直达纪念碑脚下。整座纪念碑由碑体和基座两部分构成,通体采用花岗岩构建,以简洁的柱式结构拔地而起,寓意照金是西北革命的源头和支柱。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是33米,象征着1933年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基座广场625平方米,基座144平方米。    纪念碑上镌刻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十六个大字。基座四面由四组浮雕构成,展现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建党、建政、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军民鱼水情。    “建军”浮雕展现的是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六军授旗仪式的场景。    “建党”浮雕展现的是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    在照金兔儿梁成立时的场景。    “建政”浮雕展现的是1933年4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兔儿梁召开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场景。雇农周冬至被选为主席,年仅19岁的习仲勋当选副主席。    “军民鱼水情”浮雕展现的是军民欢庆胜利、分田分粮、拥军爱民、送子参军等场景,体现了军民一家亲。
  •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现场教学

    •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在陕西省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9月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要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次来此,并指导工作。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9月办事处撤回延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舍介绍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初建成时,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重要领导人的住处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堡垒”、“红色兵站”、“红色桥梁”的历史。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座落在当年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从事革命活动的七贤庄。    七贤庄位于西安北新街路东,始建于1934年冬,由陕西省银行投资兴建,用作房产生意,1936年春竣工,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由十座外观相同、布局略异、砖木结构的“工”字型庭院组成,建筑群为一组仿古式四合院,布局精巧,结构严谨、具有中国北方高等级民居的建筑风格。西安知名人士成柏仁先生借晋书“竹林七贤”的美传,题书七贤庄,镶嵌于庄首门楼。    历史背景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七贤庄始建于1934年冬,1936年春落成,占地13600平方米,由10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平房院落由西向东排列组成。借《晋书》中的“竹林七贤”而得名,由当时的文化名人成柏仁题书“七贤庄”镶嵌于庄首。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医疗器械和药品十分缺乏,周恩来指派在张学良身边工作的我党联络代表刘鼎在西安设立秘密交通站。    1936年春夏之交,刘鼎来到竣工不久正待出租的七贤庄,因这里距火车站较近,考虑到向延安运输物资比较方便,于是用200块银元租下了七贤庄的一号院,在德国牙医博士温奇·冯海伯牙科诊所的掩护下,秘密交通站开始了为延安采买、转运医疗器械和通讯器材的工作。与此同时,刘鼎还请地下工作人员涂作潮在一号院地下室安装了一台由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改装的电台,担负秘密通讯任务,把中共中央的声音传播到全国各地。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秘密交通站”改为半公开的“红军联络处”。    1937年2月6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从张学良公馆迁回七贤庄一号院,正式成立红军联络处(又称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经与顾祝同、杨虎城协商,门外挂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第三十八教导队通信训练班”的牌子。由叶剑英主持工作,秘书长先后由李克农、李涛担任。主要任务是发展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的联络团结工作,促进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为了争取国民党抗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办事处被迫于1946 年9 月奉命撤回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处革命旧址,于1959年在此建立纪念馆。1988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现对外开放有七贤庄1号院旧址原状复原陈列、3号院基本陈列、4号院“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生平展”以及8号院“永远的丰碑——全国八路军办事处史实展”与”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展览馆“。    西安“八办”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林伯渠、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李瑞环、陈慕华、李铁映、曾庆红等都亲临纪念馆指导工作。    七贤庄革命旧址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楼屋依然,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建馆44年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千万人次,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1984年对一号院主要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并加固、维修了三、四号院内的部分建筑。直到2010年,七贤庄10个院落都已全部收回。    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八办”的建设,对纪念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荣誉。    1994年纪念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度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1997年初被中宣部命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连续八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展馆由来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是全国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西办”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在维护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八路军领取、采买、转运物资,组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林伯渠、董必武等曾多次留驻办事处并指导工作。    建筑设计    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建于1936年。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壁。南、西、北各设1门。    一号院是一座组合式四合院,门庭内左右侧是接待室和收发室,第一道院东西两侧有会客室、工作人员住室、客厅、办公室和地下室;中院是厨房和库房;后面两道院有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救亡室(娱乐用)。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如今有的居室已恢复原貌。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    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二、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    基本陈列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它是1936年至1946年我党我军设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的办事机构,在全国所有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斗争时期最长、影响最大。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整个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它光荣的历史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一号院原状复原陈列    是一处面积为1360平方米的工字型四套院土木结构的平房院落,遵照“保存原貌,以存其真”的方针,复原开放了接待室、办公室、会客厅、秘书室、救亡室、理发室、机要室、地下室和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同志住室,还复原了白求恩大夫等国际友人的住室,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三号院辅助陈列    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分“团结御侮 共赴国难”、“西办功绩 永载史册”、“巍巍宝塔 中流砥柱”、“坚守阵地 完成使命”、“当年红色桥梁 今日传统课堂”五个部分,系统地对“八办”的历史背景、主要工作和历史地位作了全面介绍。    四号院专题展览    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向人们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在中国的革命活动。    展览与藏品    第十八集团军证章    1937年8月22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总参谋长。该证章是1940年,第十八集团军佩戴的证章:圆形,兰底,上有国民党党徽图案及五角星标志。上写"第十八集团军"、"廿九年用"、"369",直径3.2厘米。由曾任“西办”处长的周子健珍藏,六十年代纪念馆建馆初期捐赠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宣侠父为张知道题诗    宣侠父:(1899~1938),1922年入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1937年2月,奉命开西安开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担任八路军驻西安少将高级参谋,其出色的工作引起了国民党的仇恨,于1938年7月31日被暗杀于西安。    这是宣侠父为张知道的题诗,内容"客梦空如许笑频年买剑秦陇倚蓬吴楚褴褛人间天亦小枯寐唯君可语"后题"二十六年春已垂垂去矣重游长安屈指十载往事如梦如烟重逢知道更不禁感慨系之也侠父于西京图书馆"。长93.8厘米,宽21.1厘米。此条幅一直由张知道保存。1962年张知道病逝,1963年原陕西省副省长苏资琛从张知道妻子处将条幅带到北京交宣侠父夫人金玲保存金玲去世后,一直由女儿宣平珍存。1998年7月31日,在八办召开的"纪念宣侠父烈士遇难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宣平、张其礼将照片、幅条等三件文物捐赠于纪念馆,1998年10月12日,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叶剑英给"西办"纪念馆的题字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参谋长"西安事变"后来到西安,在红军联络处("八办"前身)主持工作。1937年底到武汉,任中央长江局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军调处执行处部中央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该题字内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叶剑英一九七九年九月十日",长29.4厘米,宽21.5厘米。1979年4月12日,叶剑英来纪念馆故地重游,9月应邀为"八办"题字,"八办"纪念馆珍藏至今,并放大制作成牌匾挂在纪念馆门前,现为馆藏一级革命文物。    叶剑英题诗手迹    叶剑英题诗手迹长21.9厘米,宽28.7厘米,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一级革命文物。    西安事变发生后,叶剑英以红军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和周恩来、博古、罗瑞卿、李克农等同志先后赶到西安,负责部队的调动和布防,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4月12日,曾任红军联络处秘书长的叶剑英来“八办”视察,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题写馆名,并赋诗一首,内容为:“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    工合证章    1937年冬天,在美国著名进步作家海伦·斯诺的倡导下,和斯诺、路易·艾黎等人的帮助下,为组织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创建了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    这枚证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工业合作社第7号证章,四周呈齿轮状,由金属链连接在一长约2厘米的金属棒上,长3.4厘米,是研究“工合”的历史见证。1985年,海伦将此物交给安危,安危又将此物捐赠给西安"八办"举办《海伦·斯诺在中国》展览。1990年,安危同志正式将此物捐赠给纪念馆。1998年10月12日,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展馆馆长    副馆长李军辉    李军辉,1963年4月出生,1980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1984年7月分配到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工作至1998年。1986年--1987年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支援自治区文物普查工作。1998年派到“八办”纪念馆任现职至2003年。    上官习琴    上官习琴,汉族,195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大学文化程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法人,负责党政工作,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任“八办”馆长。1981年在市文物园林局基层单位工作。    爱国活动    解说词开场白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来自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千百年来,人世间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无一不是那些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们所创造。今天,我们带着‘理想和信念’的话题,走出馆门,走进校门,来到同学们中。”这是不久前八路军西安办事 处纪念馆工作人员来到西安市38中进行巡回展览演讲的开场白。    成绩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通过与学校共建教育基地,开辟学生教育第二课堂,举办专题展览,走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不断拓展革命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被人民群众亲切喻为“当年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发挥教育基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5年纪念馆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并为来馆组织活动的学校提供会议室、电教室、场地、音响等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纪念馆改进服务流程,实行全程讲解,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欢迎。2005年纪念馆接待了40多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及青少年近万人次,2007年1-5月共接待中小学生参观12400多人次。纪念馆还先后和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中学、市26中、市89中、后宰门小学、育英小学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共建院校单位座谈会,互相交流工作,沟通信息。纪念馆利用馆藏文物、图片和资料,和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衔接起来,为各院校党团组织开展活动和组织学生参观提供方便。同时,纪念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共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流动纪念馆搬进了38中、后宰门小学等中小学校园,使纪念馆真正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为了做到寓教于乐,纪念馆结合未成年人特点开展“我是小八路”生活体验活动,通过穿上八路服、聆听革命故事、吃小米饭、唱革命歌曲、摇纺车及扛枪学等活动,展示了“我是小八路,磨练不怕苦,英雄出少年,立志展宏图”的活动主题,让学生们走进纪念馆、贴近历史、体验生活,潜移默化地将八路军严明的革命纪律,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磨练意志、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    闭馆修缮    被誉为“昔日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暂停对外开放,闭馆进行建馆以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筑修缮和整体整修。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位于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公开设立最早、时间最长的办事机构。办事处设立的10年间,它为抗日前线采集和运送了大批紧缺物资,也输送了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它对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等多次来此并指导工作。1959年,国家在办事处原址上建立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免费对外开放,建馆近50年,已经接待海内外参观者1300多万人。    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已被列入《陕西省2006——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经过省、市发改委审批,已进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国家将投资近4000万元,依照“修旧如旧”的整修原则,对纪念馆所在地七贤庄旧址院落进行建筑修缮,整治纪念馆内外环境,进行绿化建设及门前道路的改扩建。    整修后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将成为西安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和新的亮点,文物展览等功能及环境将得到巨大改善。    西安八路军纪念馆简介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办事处前身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七七”事变后更为现名,为全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将七贤庄一号院革命旧址修复,建立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并正式开放。,七贤庄一号院坐北朝南,西临西新街,前后共有四幢平房,形成三个相连的四合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工作和居住。    免费开放    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自2006年起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陕西省红色旅游免费开放的第一家纪念馆。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位于西安市北新街的七贤庄,这里有坐北向南的十所院落,其中以一号院为主,是当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所在地。自1936年起的十年时间里,这里曾留下林伯渠、董必武、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彭德怀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活动的光辉足迹。纪念馆于1959年对外正式开放,来参观人数达1200万人次。    据“八办”纪念馆负责人介绍 ,“‘八办’历十年 之久,斗争之艰辛,精神之崇高,对于一个办事处来说是 史所罕见的,堪称西安的革命圣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对内反共、对日不抵抗的政策,日本遂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等大片国土,中华民族危难当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中国工农红军遂在西安七贤庄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9年9月改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成为我党我军驻西安的正式办事机构。
  • 西安事变纪念馆现场教学

    •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9141平方米。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展馆简介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旧址。    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院内有三幢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及20余间平房。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内容。    杨虎城止园别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占地面积2331 m,主体为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有平房10余间。旧址内举办有“杨虎城将军生平陈列”和杨虎城旧居复原陈列。    西安事变纪念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维修保护和陈列调整,尤其是2006至2009年间,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纪念馆按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的要求,对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进行全面保护维修,对馆区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重新制作了《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张学良公馆旧址复原陈列》等五大陈列,并于 2009年12月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全部竣工并对游客免费开放。改造后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在馆区环境、陈列展示和服务接待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已成为西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事变缘由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中。    西安事变纪念馆建馆20年来,累计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2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馆是实施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项目,它包括陈列展示、旧址维修和景区基础设施改善三个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有序推进。在2008年完成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为观众呈现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崭新面貌。    旧居作用    张学良公馆    张学良公馆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大门开在北墙正中。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12月17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同张、杨协商,与蒋介石谈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和二人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    杨虎城止园    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    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建馆布局    西安事变旧址主要由五间厅和兵谏亭、黄楼、高桂滋公馆、止园(杨虎城公馆)、西京招待所组成。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开始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被光荣地载入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一些与“西安事变”有关的地方也被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受到保护。    五间厅    五间厅位于华清池内,1936年10月至12月是蒋介石的行辕。五间厅即五间房子,蒋介石住在中间一间,陈设有床、圆桌、沙发和椅子,供中外游人参观。    兵谏亭    “兵谏亭”是蒋介石当年藏身之处,经搜山捉住蒋介石后,随即送往西安新城黄楼;黄楼今在陕西省政府大院内,是张,杨二将军设立联合指挥部的绥靖公署所在地。由于当时绥署内部复杂,蒋介石住此不妥,随后便安排蒋住进高桂滋公馆。高桂滋公馆位于今西安市建国路71号,房舍依旧完好。    金家巷    金家巷一号是张学良公馆,有东,西楼之分,今为建国路69号,紧靠高桂滋公馆。    杨虎城公馆,原名“紫园”,据说为了表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心愿,改名“止园”。杨虎城公馆一部分仍在,坐落于青年路止园饭店西侧,为二层古式建筑,内部陈设有杨虎城的遗物及西安事变部分文件,供人们参观。    西京招待所    西京招待所,位于今解放路和西四路交叉口。招待所为两层楼房,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杨虎城为招待国民党高级大员所建,名为“西京招待所”。现为陕西省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址。    如今杨虎城公馆(止园)、黄楼、张学良公馆(金家巷)、高桂滋公馆,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览藏品    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    主题陈列《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内北排平房的东、西两个展室。陈列面积约500平方米,展线全长150余米,整个展览由序厅、尾厅和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民族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第二单元:停止内战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第三单元:发动兵谏 逼蒋抗日;第四单元: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展出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献150多件(组),采用浮雕、场景、模型、影像等多种陈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    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    专题陈列《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中楼二、三层旧址内。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关东骄子,主政东北;第二单元:国难当头,兵谏救国;第三单元:幽禁岁月,磊落余年。展览以200余张历史照片,配以场景复原、历史影像资料、电子翻书、电子图表等多种陈列表现手法,全面展示张学良的百年风云人生,讴歌了张将军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虎将雄风一世豪——杨虎城生平陈列    专题陈列《虎将雄风一世豪——杨虎城生平陈列》位于青年路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一、二层旧址内。陈列以杨虎城将军青铜雕像为序厅,共分为反清抗暴 投身革命;主政陕西 兴陕救国; 联共抗日 发动兵谏;爱国精神 永垂青史四个单元,展出珍贵历史图片130多张,文物文献30余件,生动再现了杨虎城将军戎马倥偬和爱国爱民的一生。    张学良公馆旧址复原    张学良将军公馆位于建国路69号,是1935年10月至1937年3月,张学良将军及其眷属在西安的住所。张学良公馆以东、中、西三幢三层小楼为主体建筑,另附属有北排平房为承启室、军人接待室和汽车库,南排为食堂和卫士住室,西楼旁为西餐厅,总面积7777平方米。    西楼(C楼)是张学良及其家属的住所和私人办公之地。当年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以及和平谈判都在这里进行。复原陈列有二楼的张学良办公室、会客厅以及三楼的餐厅和卧室。会客厅以一组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仿真人物硅胶像,生动地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东楼在西安事变发生前是公馆管理函电职员和驻外东北军军官来陕公务之住所。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住进该楼,协助解决西安事变。东楼一层复原了吕正操、宋黎、刘鼎的住室,在二层、三层旧址内我们复原了1936年12月17日至1937年2月中共代表在此办公场景。张学良公馆院内还复原陈列了张学良当年乘坐的别克轿车,公馆旧址及其复原陈列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原貌。    杨虎城止园别墅复原    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花园小楼。小楼一层是杨虎城、谢葆真夫妇卧室和会客厅。二楼是会议室、侍卫人员及来宾住室。西安事变前,止园作为杨将军的秘密接待处,杨虎城先后在此会见过共产党人王世英、王炳南、南汉宸等人。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和周恩来多次在这里商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事宜。    复原陈列主要依据杨虎城将军家属及部下的回忆,复原了一楼杨虎城将军的会客厅和卧室。卧室中陈设着杨虎城和谢葆真夫妇当年的铜床、梳妆台、茶几、衣架等生活用品。会客厅陈设了办公桌、沙发、茶几、书架、电话、留声机等物品,再现了杨虎城将军当年在这里办公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的民国风格和陕西乡土味。
  • 鲁艺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延安鲁艺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杨先后担任正、副院长。“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窑洞。也是当时延安惟一地道的西式建筑。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受到广大游客的注目。
  • “四·八”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为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2016年12月,“四·八”烈士陵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王若飞同志自重庆经西安返回延安。1946年4月8日上午,飞机自重庆飞抵西安后,预告准时到达延安。1946年4月8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林伯渠同志等,都陆续到达东关机场迎候。秦邦宪(博古)同志的爱人张越霞,带着侄儿也来到了机场。人们在蒙蒙细雨中急切地等待着。1946年4月8日下午约2时许,隐约传来飞机的引擎声。欢迎人群的脸上立刻泛起了欣慰的笑容。然而,那高空的飞机声响不多久,又自近而远,渐渐地连声音也听不到了。疑惑、焦虑与不安,笼罩着机场上每个人的心。但人们还是怀着希望,等候在细雨中。直到1946年4月8日下午4点多钟,才慢慢散去。    毛主席回到王家坪,在桃园路口踱来踱去,不时地凝视着雾岭云空。朱总司令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毛主席身边,和主席一起分析、估计着种种可能。1946年4月8日下午5时许,西安方面回复延安:该飞机未曾返航。终于,1946年4月11日,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延安:飞机在飞经山西兴县南海拔2000米的黑茶山时撞山失事。    失事飞机是一架由由4名美军机组人员驾驶的美式运输机。飞机上不仅乘坐着中共高层领导王若飞、秦邦宪,还乘坐着刚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夫人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2岁的幼子阿九。同机的还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13人。飞机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修建历史    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烈士们被安葬于延安东关机场西北角。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并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陵园遭到了破坏,次年边区政府修复。    1957年,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迁往王家坪。    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的李家洼现址。    1992年5月12日,李铁映同志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情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    1996年,经过扩建整修,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陵园展室进行整修布展,并对外开放。    “四·八”烈士陵园地址    “四八”烈士陵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陵园建筑两侧对称,建筑风格古朴肃穆。走进陵园,一排青石台阶径直通往山腰烈士墓地,一座汉白玉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安葬烈士    “四八”烈士陵园的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信仰坚定,一心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家。    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烈士墓台的核心地位。王若飞,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王运生,自幼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7年5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毛泽东主席冒着极大的风险,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之一,积极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43天的谈判,周恩来和王若飞代表我党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毛主席返回延安以后,王若飞、秦邦宪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于1946年初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展开了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叶挺烈士墓位于墓台首排。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5年。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愤慨与抗议。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安葬在“四八”烈士墓台首排的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46年,作为政协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中共代表到重庆谈判。殉难时年仅39岁。    “四八”烈士之一邓发,也安葬在墓台首排。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35年1月,邓发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邓发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当年,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就是由邓发从国民党统治区西安接到陕北苏区的。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5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1946年1月,邓发作为中国解放区职工代表在巴黎参加了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后途经重庆,与王若飞等同机返回延安。值得一提的是,邓发回国前,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赠送给毛泽东一幅油画,托他带到延安面呈毛泽东。为不负所托,邓发将油画精心包裹,形影不离。孰料遭到空难,那幅毕加索的画作,也随之灰飞烟灭。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署名文章《“四八”烈士永垂不朽》,其中字字真情:“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你为中国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同时也是为世界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建立了光辉的成绩。但是这成就刚刚开始,你竟一去不返!”    陵园藏品    保存有叶挺将军遇难时所乘飞机的残骸——发动机架,是当年处理善后工作的同志,用牛车将飞机残骸从兴县黑茶山运到山西临县林家坪的。    题词纪念    挽联题词    “四八”空难,使各根据地军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46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    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林伯渠挽词:“革命事业未竟全功,岂得安心含笑去;协议实施正需努力,那堪奇祸白天来。”    纪念活动    1996年4月8日,“四八”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近百名烈士子女、亲属及延安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延安各界数万群众,隆重集会悼念先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敬献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等参加纪念活动。叶挺之子叶正大、秦邦宪之子秦刚、邓发之子邓北生、许光达之子许延滨等在烈士墓前深情地说,我们是延安的孩子,我们生在延安,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继承父辈遗志,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以此告慰长眠在黄土地上的英烈们。    2006年4月8日,叶正大再次祭扫陵园,并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揭牌。    2013年5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先后来到这里,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祭奠先烈英灵。随后,总后军师职干部理论轮训班的学员们冒雨来到这里,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旅游    “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寝地。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持单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10月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陵园管理处主任刘云芳告诉我们,“四八”烈士陵园充分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主体功能,积极配合社会各界来园开展纪念活动。
  • “四·八”烈士陵园现场教学

    •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为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2016年12月,“四·八”烈士陵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王若飞同志自重庆经西安返回延安。1946年4月8日上午,飞机自重庆飞抵西安后,预告准时到达延安。1946年4月8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林伯渠同志等,都陆续到达东关机场迎候。秦邦宪(博古)同志的爱人张越霞,带着侄儿也来到了机场。人们在蒙蒙细雨中急切地等待着。1946年4月8日下午约2时许,隐约传来飞机的引擎声。欢迎人群的脸上立刻泛起了欣慰的笑容。然而,那高空的飞机声响不多久,又自近而远,渐渐地连声音也听不到了。疑惑、焦虑与不安,笼罩着机场上每个人的心。但人们还是怀着希望,等候在细雨中。直到1946年4月8日下午4点多钟,才慢慢散去。    毛主席回到王家坪,在桃园路口踱来踱去,不时地凝视着雾岭云空。朱总司令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毛主席身边,和主席一起分析、估计着种种可能。1946年4月8日下午5时许,西安方面回复延安:该飞机未曾返航。终于,1946年4月11日,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延安:飞机在飞经山西兴县南海拔2000米的黑茶山时撞山失事。    失事飞机是一架由由4名美军机组人员驾驶的美式运输机。飞机上不仅乘坐着中共高层领导王若飞、秦邦宪,还乘坐着刚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夫人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2岁的幼子阿九。同机的还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13人。飞机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修建历史    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烈士们被安葬于延安东关机场西北角。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并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陵园遭到了破坏,次年边区政府修复。    1957年,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迁往王家坪。    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的李家洼现址。    1992年5月12日,李铁映同志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情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    1996年,经过扩建整修,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陵园展室进行整修布展,并对外开放。    “四·八”烈士陵园地址    “四八”烈士陵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陵园建筑两侧对称,建筑风格古朴肃穆。走进陵园,一排青石台阶径直通往山腰烈士墓地,一座汉白玉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安葬烈士    “四八”烈士陵园的三层烈士墓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李少华、李秀文、叶扬眉、叶阿九、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13名“四八”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信仰坚定,一心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家。    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烈士墓台的核心地位。王若飞,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王运生,自幼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7年5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毛泽东主席冒着极大的风险,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之一,积极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43天的谈判,周恩来和王若飞代表我党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毛主席返回延安以后,王若飞、秦邦宪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于1946年初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展开了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叶挺烈士墓位于墓台首排。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5年。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愤慨与抗议。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安葬在“四八”烈士墓台首排的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秦邦宪与周恩来等人赶赴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顺利和平解决。1946年,作为政协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中共代表到重庆谈判。殉难时年仅39岁。    “四八”烈士之一邓发,也安葬在墓台首排。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35年1月,邓发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邓发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当年,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就是由邓发从国民党统治区西安接到陕北苏区的。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5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1946年1月,邓发作为中国解放区职工代表在巴黎参加了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后途经重庆,与王若飞等同机返回延安。值得一提的是,邓发回国前,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赠送给毛泽东一幅油画,托他带到延安面呈毛泽东。为不负所托,邓发将油画精心包裹,形影不离。孰料遭到空难,那幅毕加索的画作,也随之灰飞烟灭。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了署名文章《“四八”烈士永垂不朽》,其中字字真情:“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你为中国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同时也是为世界工人阶级联合战线,建立了光辉的成绩。但是这成就刚刚开始,你竟一去不返!”    陵园藏品    保存有叶挺将军遇难时所乘飞机的残骸——发动机架,是当年处理善后工作的同志,用牛车将飞机残骸从兴县黑茶山运到山西临县林家坪的。    题词纪念    挽联题词    “四八”空难,使各根据地军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46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    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林伯渠挽词:“革命事业未竟全功,岂得安心含笑去;协议实施正需努力,那堪奇祸白天来。”    纪念活动    1996年4月8日,“四八”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近百名烈士子女、亲属及延安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延安各界数万群众,隆重集会悼念先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敬献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等参加纪念活动。叶挺之子叶正大、秦邦宪之子秦刚、邓发之子邓北生、许光达之子许延滨等在烈士墓前深情地说,我们是延安的孩子,我们生在延安,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我们。我们要继承父辈遗志,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以此告慰长眠在黄土地上的英烈们。    2006年4月8日,叶正大再次祭扫陵园,并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揭牌。    2013年5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先后来到这里,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祭奠先烈英灵。随后,总后军师职干部理论轮训班的学员们冒雨来到这里,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旅游    “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寝地。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持单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10月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陵园管理处主任刘云芳告诉我们,“四八”烈士陵园充分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主体功能,积极配合社会各界来园开展纪念活动。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 梁家河现场教学

    •  梁家河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2015年9月底,延延高速将全面建成通车,梁家河村口“文安驿”出口也将直通梁家河村,更好的带动全村旅游的发展。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梁家河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故事    简介    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千米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这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设文安县,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县,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县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址。    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 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    2015年11月,梁家河村合并3个村后,现辖7个村民小组,总共1187人。    知青旧事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    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旧村新貌    4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    村里先后通电、通自来水、柏油路、电话,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以来,梁家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9平方千米,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    近年来,梁家河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到2018年,村两委会正带领全村群众按照“远抓枣果、近抓畜”的思路,大力发展枣、果、畜三项产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梁家河村“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梁家河将建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2015年,梁家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2年,梁家河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    2017年2月2日14时,记者来到梁家河村口,此时有游客或坐电瓶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走,道路边的路灯上挂着火红的灯笼。在12号淤地坝边,很多游人驻足观看路边摆放的展板,并合影留念。知青淤地坝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完工,投劳9600个工作日,动土方2.7万立方米。    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门口的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从桥上穿过,就像穿过灯笼的海洋,让人瞬间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来自延川县的一家三世同堂十五六人在这里照起了全家福。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这一家经常来梁家河村,正月里一大家子凑齐了在这里照全家福,寄托新年的祝福。村委会旁边是梁家河村停车场,停车场旁边建起了一排房子,房子门口摆着很多枣干、小米等陕北特产,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停车场侧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具有陕北特色的碾盘、磨、草垛、谷子等,很多游客在这里合影留念。来自四川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来延安走亲戚,特意来梁家河村看看,以前只是听说,这次来看到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看村容村貌,感觉不虚此行。    在梁家河村,记者了解到,正月里一部分梁家河村民选择外出旅游,也有一部分村民搬进了文安驿镇的居民安居房,所以正月里在梁家河村里过年的村民较往年有所减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与此同时,大批的投资商和企业家看到了“梁家河”的品牌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个小山村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    获得荣誉    “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梁家河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    2019年7月19日,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 瓦窑堡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城内下河滩小东门,为一排五孔砖窑。1935年12月下旬在此召开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瓦窑堡城内天主堂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根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016年12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历史背景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在瓦窑堡城内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内召开,院内共有砖窑5孔,坐西向东,北起第3孔窑洞为会议室。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有13人,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瓦窑堡会议的主要日程:    17日,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20日,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23日,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25日,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会议在讨论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时,着重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并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如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白军政策、富农政策、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政策、华侨政策,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及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主要展览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旧址现存20余了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瓦窑堡会议旧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当时红大分3个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窑堡。旧址现有砖窑5孔,分为两个教室。毛泽东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中山街西侧中盛店院后排4孔窑内,是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毛泽东的住处;一处位于城内下河滩,院内共有砖窑5孔,是1936年5月至6月毛泽东的住处。    瓦堡历史    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中央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毛泽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刘少奇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刘少奇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    1936年1月17日,根据中共政治局的决定,刘少奇离此往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    获得荣誉    1988年1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陕甘宁区经典景区。    2009年被列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示范单位。现在是国防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景点简介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 [3]    发生事件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正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发生故事    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    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    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遇险    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    邓小平婚礼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及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及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及夫人蔡畅等在窑洞前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举行婚礼聚餐,孔原被战友们灌得酩酊大醉,而邓小平酒量惊人,原来是李富春等巧施机关,以水充酒,使得邓小平免于一醉。    确立毛泽东思想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史专家、延安大学教授杨延虎看来,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是必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共一大到六大,都受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因为二大后中共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共七大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策略。历史证明,这些路线和方针、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中间相隔17年。此前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整风运动,为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根本方向。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    在全党普遍整风的基础上,从1943年9月起,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全党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实践,是一个伟大创举。    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展出了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人们脑海中定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如今,在延安任何一个革命旧址参观,都会看到不断有人在留言簿上袒露心声。他们乡音各异,肤色不同,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都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折服。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前5个月的留言簿已写满15本。    景点介绍    杨家岭毛主席的菜园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二)    杨家岭中央会议厅遗址    杨家岭原中央招待所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毛主席旧居
推荐讲师
 在线咨询